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最具名士气质的文人,画画、拉琴、唱曲、喝酒、品茶和美食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散淡自如的风格。文本没有宏大叙事,纤小静谧,凡人的谈吐居于多数。他用极简的笔、极淡的墨把乡情民俗、凡人小事、小食、花草和虫鱼的温润融入平白如话的文字。品读他的文字,扑面而来的是和风、暖阳以及一切关乎寻常生活的温和意象。
汪先生通过文字告诉我们:存在于平凡烟火之中温柔的细枝末节,最抚慰凡人心;幸福就在这日常的轻描淡写里,就在这生活的一饮一啄中。
汪先生晚年走红,直至八十年代初,人们才开始注意到他,他笑而对之。无论文学潮流如何变化,他的文字依然故我,他所坚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那深具人文生态意蕴和伦理追求的民间品格,在各种现代潮流面前,这是我们依然还保持“我们”的文化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文学评论家孙郁这样评价汪曾祺:“鲁迅之后,一个作家的作品可以反复阅读的并不多,有的作家只有一部、两部或者一篇、两篇能反复读,但是汪先生几乎所有文字都可以反复阅读。”他还说:“汪曾祺把中华文化当中最温润的那些东西给召唤出来,这些正成为我们当下社会最急需的精神营养。而且汪曾祺还打通古今,几千年汉语言文学的经验,在他笔下调试出了最有现代性的东西。”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馆员通过阅读走进汪曾祺的文字世界,从而更热爱中国文化,4月20日上午,图书馆在临时借阅点阅读推广室举办了明理读书分享会,主题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图书馆副馆长郭美莉及部分馆员共11人参与。与会成员畅所欲言,发表感悟。
一、分享书籍:《端午的鸭蛋》
分享人:乔红岩
书摘:“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感悟:故乡情结是弥漫在文中最为浓郁的味道,汪曾祺先生也深深陶醉其中。汪老于1939年19岁时离开家乡,直到1981年才第一次重返故里。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成为小说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细节。他是在以写作的方式重返故乡,文中端午的鸭蛋已成为一个意象,成为先生与往昔岁月之间的一座桥梁。
汪老喜欢世俗生活,就像他说的“感觉到周围生活生意盎然”。他自然而然地“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生活”,“去发掘平淡生活中的美和诗意”。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静恬然之间,流露出汪老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我们也可以从文字间感悟一枚小小的咸鸭蛋所裹藏着的汪老对生活的态度和智慧!
二、分享书籍:《浮生杂忆》
分享人:许茂丰
书摘:“我认为,一个作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离开学习民间文学是绝对不行的。我的话说得很直率,但确是由衷之言,肺腑之言。”
感悟:“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汪曾祺《人间草木》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曾祺《冬天》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汪曾祺《四方食事》
汪曾祺的经典金句让人惊艳,令人回味。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作品有《受戒》《人间草木》《逝水》《大淖(nào)记事》等。其作品自成一格,天真隽永,自在风流。文风朴实自然,如行云流水,传达真情实感,给读者带来精神世界的清宁之美。其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1964年,汪曾祺等人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执笔改编同名京剧,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和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并予以接见。1970年5月21日,汪曾祺因参与京剧《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贡献,而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在汪曾祺散文集《浮生杂忆》中,他曾写“我认为,一个作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离开学习民间文学是绝对不行的。我的话说得很直率,但确是由衷之言,肺腑之言。”
《浮生杂忆》是“中国纯粹的文人”汪曾祺的人生之书,收录《我的家乡》《随遇而安》《一辈古人》《翠湖心影》等经典名作50篇。我很喜欢这本散文集,尤其喜读《<逝水>自序·我的世界》。此文通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倍感亲切。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和节制的叙述,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发人深思。
汪曾祺的文章体现的闲适之美是他经历了人事沉浮后潜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给我们看到的是那种能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
三、分享书籍:《汪曾祺生活美学》
分享人:尹玲敏
书摘:“一棵木香,趴在架子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星期天,坐在自修室里,喝水,吃豆,读李清照、辛弃疾,别是一番滋味。”
感悟:《汪曾祺生活美学》是一部关于花草虫鱼、美食风景的生活美学。凡人琐事、市井人生、花鸟虫鱼和旅行见闻在汪曾祺笔下散发着温暖的快乐和不凡的趣味。他博古通今,知悉中外,出而能入,往而能返,将自己的精神之根,深深扎在了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土壤里。
汪老先生一生经历坎坷,然而,在先生眼中,一切都很安然,无大忧,亦无大喜。他的生活很简单:一间房,一张床,一个桌子,一个小马扎,一碗炸酱面。他吃着炸酱面、拨鱼儿,每日照常坐在马扎上,带着笑意,用孩子般天真的眼睛看着外面的世界,云淡风轻,波澜不惊。
我们这一生,翻过山,趟过水,拚过命,尽过兴,都不稀罕。稀罕的是守着一颗赤子之心,随心、随性地活着。把平淡的生活折腾得闪闪发光;把琐碎的日子过得有趣而惬意。
四、分享内容:我眼中的汪曾祺
分享人:周芳馨
初识汪曾祺先生是在女儿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书中收录了他的《荷花》。陪女儿预习课文时就觉得这位作者十分有童趣。细细读来,又觉得整篇文章逻辑清晰,内容层层递进,既不可增一字,也不可减一字。形散而神不散即为散文,这篇《荷花》小文神聚而形不散,可谓是短小精悍。小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目的就是学会“五感写作法”,通过文章体会作者如何从听觉、嗅觉、视觉、触觉、味觉描写事物并加以想象,这也正是《荷花》这篇文章令人身临其境的原因。
我猜更多人知道汪先生是通过《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被选入八年级语文课本。它的爆红源自“吃货”人群对网购的高邮鸭蛋没有红油的抱怨——这使他们纷纷忆起了上学时学过的文章,我想若是汪先生在世,妥妥的“带货大王”没跑了。初二的学生们在这篇文章中就不只是体会“五感”了,而是要细细品味语言的特点,关注生活细节并理清思路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写作练笔。
汪先生还有很多文章入选语文课本,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能入选语文课本这么多文章,汪先生必有过人之处。而我觉得这个过人之处就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汪先生是个生活家,作品的一字一句都关乎生活,尤其钟爱美食。据说其老师沈从文让他把文章寄出去发表,他却嫌耽误吃饭,不愿意去,最后还是沈从文替他寄出去,文章才得以问世。当年,罗常培让他去给朱自清当助教,他回绝了,原因竟是朱自清的上课时间和自己吃饭时间冲突,真真是个妙人!也就是这么一个忠于本心,忠于生活的人,才能写出干净传神,质朴简白,满含对生活的热爱和深情的文字。
五、分享书籍:《人间草木》
分享人:张敏
书摘:“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让它疼痛又甜蜜,让它流去又流回。”
感悟:在《人间草木》中,汪老先生谈花论人,通过花事写人事。他把再平常不过的一朵花、一株草描绘出各异性情,以此来寄托情思、发掘平凡生活之美。
先生心态之平和实属难见,他将自己视为一草一木般世间寻常的存在,正因如此,他才能贴近草木,仔细聆听它们的声音。在他笔下,葡萄会像婴孩嘬奶般拼命喝水;梨花不像雪,它的瓣子应当是月亮做的;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它记得自己的岁数。在先生眼中,世间万物皆有情。
品读《人间草木》,体会其中的艺术感和故事感,先生淡而有味的文字,给我们带来片刻温和与宁静,让我们洗去尘世的浮躁,用淡定从容的心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六、分享书籍:《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分享人:张晓晨
书摘:“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感悟:《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家人之间的亲情在汪曾祺笔下透着温暖、舒适之感,没有华丽的词藻、刻意堆砌的语句,有的只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到宁静、闲适。
汪曾祺的文字是随心、随性、随意和随势的。他不会为了写而写,他的写是建立在想通过文字表述所想、所感、所见和所闻的基础上。他所写的对象可以是亲人、朋友、邻人或陌生人,也可以是事、是景,总之随心所致,随感而写。
人生淡泊宁静,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就好。悠闲中随心写些小文,烹饪美味佳肴,打理一下花草,闲看四季流云,都是很好的修心方式。
写在最后:
分享会最后,副馆长郭美莉对分享要点逐一点评,并做总结发言,她说:“习主席曾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人要意识到职业赋予我们的使命,从自身做起,静下来,潜心学习,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做好阅读推广工作,引领更多师生走进图书馆,让他们爱上阅读,得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收获,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
同时,她还指出: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各有本事,却并不江湖翻浪,亦非额头冲天、目中无人,如汪老先生一般,他们心中自有坚守,过清淡平常日子,做清静自持之人。人这一生,最稀罕的是守着一颗赤子之心,忠于平淡生活本身。愿我们图书馆人如汪老先生一般,在浮躁、泥沙俱下的时代,守住我们的精神高塔,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引领更多人通过阅读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用从容自得的心感受世间的爱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