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一直被后人传承与发展,且不断地与时代潮流相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虽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流,但文化的精髓一直亘古不变。
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明信片,也是实力的一种象征。因此,我们更不能去忽视它,应该去传承与发展我们的文化,让这股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最终奔腾万里,滔滔不绝。
《文化苦旅》
分享人:赵天佑(旅管193)
序言: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从历史的尘埃中探寻,你看到的是繁华与昌盛,是曲折成长的参天大树。从周的诗三百到屈原的《天问》,那是现实生活与美丽理想的相映成辉;从陈皇后的千金买赋到李白的千金散去还复来,那是华丽词藻与浪漫满怀的碰撞;从清照的忧愁婉约到弃疾的豪迈奔放,那是琴与剑的绝唱。窦娥随白雪而去,小桥下是流水人家。一声何满子,双泪何曾就两行。那年三位义士在桃园结义,那年一只猴子搅动了天地,那年武松刚刚打死了一只老虎,那年宝玉第一次遇见黛玉。后来呀!那年、那些年也就成了我们所听的故事。历史的回声越来越远,时代的步伐越来越近,我们听的故事,我们读的文章,我们朗诵的诗词,皆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脉、我们的历史。历史的回响忽而近又忽而远,但从未断绝。你从山巅向远处眺望,是重重的山峦,是一处更比一处高的险峰,也是一座更比一座更美的绝景,所以文人墨客感慨万千,水墨画上有豪迈诗,诗中有山水。可若从近处去看文化,那么这注定会是一场文化苦旅。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本书,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将和大家分享此书中的一个散文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近处的文化吧!
内容介绍:
天一阁位于宁波城,是一座古老的藏书阁,可它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它的实际功能。它是一个象征,象征意义之大,远远不是几句话所能说得清楚的。人类文明的传承,主要是靠文字。文字的选择和汇集,就成了书籍。如果没有书籍,那么,即使我们祖先有最杰出的智慧、最动听的声音,也早已随风飘散,杳无踪影。大而言之,没有书籍,历史就失去了前后贯通的缆索,人群就失去了远近会聚的理由;小而言之,没有书籍,任何个体都很难超越庸常的五尺之躯,成为有视野、有见识、有智慧的人。
而天一阁作为中国历史最久远的藏书馆,论时间它是中国第一。天一阁的创始人叫范钦诞生于16世纪初,他的一生致力于收藏书籍,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接手了天一阁。其后代的子子孙孙历经时代的风风雨雨,天一阁终于走到了近代。这座古老的藏书楼开始了自己新的历险。先是太平军进攻宁波,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作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曾有一人以高价从作坊里买走了一批珍贵的藏书,但后来那批藏书遭受大火焚毁,这是天一阁此后命运的先兆,它现在遇到的问题,已不是让不让某位学者上楼,而是窃书贩卖者。
一九一四年,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奇迹般地潜入书楼,白天无声无息,晚上动手偷书,白日只以自备的枣子充饥,夜晚东墙外的河上,有小船接运所偷书籍。这一次的偷窃几乎把天一阁一半的珍贵书籍给偷走了,它们渐渐出现在上海的书铺里。再后来是日军的战火,几乎焚尽了天一阁的藏书,但值得庆幸的是,天一阁的本身没有“伤痕”。这栋楼像一位见过世面的老人,再大的灾难也面有清风,波澜不惊。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位智者,注视着后人的一切,那些姓范的和不是姓范的,看着他们一次次低下头却又一次次昂起头颅。自认是中华文化的后裔,总想对这栋老楼做点什么,不忍让它沦为历史的废墟。因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天一阁被一次次大规模地修缮,它,已经成为现代文化良知的见证。
走到近处看天一阁,每个人都不禁为里面藏书的命运而叹气,那是文化的遗失,是文明的悲哀,是文化艰难传承的苦旅。但它在历史的尘埃中,没有迷失方向,像天边的星辰,指引后人前进,它也如潺潺流水,滋润了后世的文化。我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就注定是一场苦旅,因为要想走得越远越高,就注定要慢慢舍弃。那些未曾能探寻到的踪迹,未必就是遗憾,也许它们早就化成夜空中的星辰,熠熠生辉。
如果有一天能登上天一阁,我一定要慢慢地走,然后轻轻的告诉它,我是那一代的书生。
《文脉诗》
分享人:孟研鑫 (工造191)
此华夏,文脉长
周天子,了民意
采诗官,游九州
风雅颂,古流传
诗三百,思无邪
楚离骚,巫神事
人神恋,愿不得
汉有赋,词藻华
东汉末,怜民情
唐初时,风浮靡
有四杰,正文气
田园诗,与边塞
仙与圣,千古颂
及两宋,词两家
豪放派,和婉约
元定鼎,汉民苦
乃有曲,诉心酸
明与清,四名著
贴世俗,为小说
现代诗,重感情
五四起,弃蒙昧
有散文,书自由
到如今,数千载
文脉传,不曾断
我辈人,记于心
护文脉,正少年
内容简介:
本首长诗概括了从周朝诗经到今日的数千年文化典籍,中华文脉世代传承积累,数千年间,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今天的文化繁荣,那些经典被世人传唱,古籍记载。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使命,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精气神。
启发:
中华五千年的文脉,用简单的一些字是无法概括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文化典籍,历史发展中了解,进而激发我们对中华文脉探索的热情,更好地传承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某一代的责任,也不能一蹴而就。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以文学为主,它更多的是存在于生活中,比如传统习俗、器物、家规、字画等等。中国的文化延续千年未曾断绝,是有一定原因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炎黄子孙的内心,从生活中体验文化,从文化中感受生活。
佳句欣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习近平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狂人日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破也,而不可夺赤。
——吕不韦《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