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读书分享会

[爱意]快乐六一,真情相伴——“生命合伙人”主题育儿读书分享活动

来源:图书馆  时间:2020-06-01 15:14:05  浏览: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很多家长都一样,怀抱崇高的教育理念,但是我们的所作所为却与所思南辕北辙。原本秉承着尊重、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理念,立志培养一个拥有高情商和优秀品格的孩子,但是一遇到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就忘记了所有的初心。对孩子们批评、指责、说服,要求他们顺从、听话。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发现,原本与父母亲近的孩子,变得无法沟通,也不愿意沟通,父母的苦口婆心,还没有同龄人一句话、一个眼神更有吸引力。对父母而言,遭遇孩子这种冷落嫌弃,会伤心和不知所措;而对孩子而言,所有的这些对抗都仿佛在向父母呐喊:“你们没有看到我在想什么,没有看到我内心的感受。”

为什么一向亲近的孩子会变得生疏?答案很简单,就是关系问题。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旦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回应,内心不被看见,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绝父母的行为。

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在《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中写到:不管父母有多爱孩子,多有教养技巧,如果亲子关系不够牢固,教养很容易出问题。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生养了自己,就自愿服从父母管教,不会因为父母的这重身份,就自动认可父母拥有管教的权力。想让孩子愿意接受自己的抚育,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孩子能感受到和父母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自己认可的。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特殊关系,一旦缺失,教养就没有了根基。世界上任何的教养技巧,都弥补不了依恋关系的缺失。

我们都衷心希望能找到这样一种方式,不是以用技巧控制孩子,让他们顺从听话为目的,而是足够贴近他们的心,点燃他们的动力,发掘他们的力量。希望有一种方式,让孩子们不因恐惧,不源于诱惑,而是为自己所动,打开心扉,敞开胸怀,拥抱生活,迸发自己的生命能量。

怀揣这样的初衷,2020年5月26日下午,在图书馆临时安置点阅读推广室,一场心与心的交流缓缓有序地展开。此次活动的主题是:“生命合伙人——如何经营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图书馆馆长孙留欣、副馆长郭美莉及部分馆员共11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分享会开始,副馆长郭美莉恳切的说,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是关系的问题,父母和子女合伙人的关系是伴随终生的,如何处理好这段关系是为人父母最关注的问题。每一个焦虑的父母都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父母需要学会放轻松,用平常心对待自己,对待子女,允许自己失败,允许子女在试错中一步步成长。同时,家庭养育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父母个体即教育的主体,父母的表情、语气就是孩子成长的基因。

周芳馨老师就如何经营好父母和子女关系这一主题推荐了三本书:《生命合伙人》、《亲子沟通密码》、《人生不设限》。与会的11名馆员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展开了深入的交谈。

整个活动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讲述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经验和疑惑。每位老师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总结了收获。

尹玲敏:

《原生家庭》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对语言信息以及非语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绵吸水一样完全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他们倾听父母的言谈,观察父母的举止,并且模仿父母的行为。他们接触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参照标准,于是在家中获取的关于自身及他人的信息便被孩子当作普世真理,深深铭刻于心。父母角色的榜样作用对于孩子的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尤其是性别身份的形成至关重要。

但是,很多时候,父母自己在保持稳定的情绪或者健康的心态方面存在着(或存在过)极大地障碍,他们不但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反而常常指望甚至要求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当父母把家长的责任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家庭中各个成员的角色就变得模糊、扭曲甚至颠倒了。被迫成为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父母的父母的孩子,没有可以学习、模仿或者尊崇的对象。在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失去了父母角色的榜样作用,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便会在波谲云诡的迷惘之海中随波逐流。


周芳馨

1.我们与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体,终究无法代替彼此的人生经历。我们应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恰当的帮助,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其它的命运自有安排。养育孩子的道路上首先要有自我,我们是离孩子最近的、独立的、完整但并不完美的榜样。做更好的自己并引导孩子与自己一起用更美好的态度、技能去生活。少一点担心,多一点笃定,静待时光检验就好。

2.有些人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弄清楚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因为他们对生活状态的确定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一些做法,不是出于使命和天性的选择,而是迫于本能反应、习惯、虚荣、舆论或是其它一些因素。如果不能拒绝,那结果只能碰运气。“不好意思”所反映的行为就是一种我们不能自信、舒展、自在、坦然面对自己需要的行为模式。要知道自己应该拒绝什么、追求什么,不要被动地的接受命运。

张曼

每个新手妈妈都是在不停地试错,在不断否定之前自己的道路上前进。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启了24小时跟随模式,初始确实有些手忙脚乱。我的孩子4岁了,也同样是通过看书、听育儿讲座与同样带孩子的父母交流,不断观摩别人的带娃经验中度过了4年时光,修正自己的同时,还需要家人的支持。我目前的经验是:学前育儿是与学龄教育相通的,也没有万能的模式,需要因材施教。目前育儿焦虑比较普遍,一方面是缘于家长的期望,一方面是收到各方贩卖焦虑的卖方信息,无形中增加了压力,而破解之道就是带领孩子观察、尝试,与孩子之间有益互动。因为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慢慢又构成了孩子和他人的互动方式。父母的自我完善会影响孩子长大后同样的完善自我,从而形成代际之间的良性循环。

于静

我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听话的小孩,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可是,当家长干预太多的时候便会让孩子爆发。有时,我更多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无伤害的去渡过成长的阶段,怕他受伤,怕他心灵受创,于是无论他干什么我都是他的“跟屁虫”,可是他似乎却并不领情,并且会比较反感,有时会甩手离我而去,他会和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去玩,可是我还会悄悄跟在他身后观察着,生怕他有什么意外,可是突然发现没有我的存在,他似乎玩的更好了,我突然觉得不应该一直处在他的圈子当中。后来我自己醒悟,原来没有我的存在,他也可以玩的很好。这样,设身处地地去想一下,原来我可以给孩子一片“不听话”的草原。

 


张晓晨:

 生命合伙人,非常贴合我们现在亲子关系的定位,给最近正在为如何经营好亲子关系的我,点亮了一盏明灯,明确了一个概念。生命合伙人,重在合伙一词。央视有一部公益广告,名字叫《妈妈的等待》,它是一部拥有无缝隙转场效果的公益短片,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以视觉上的流动感表现母亲在家庭生活里的生命流逝。在女声轻轻的哼唱中,我们看到一个女人从年轻到年老,在这个过程中,她从陪伴孩子然后到注视着孩子,最后到等待孩子。其实她等待的是孩子,也是等等自己,也想要孩子等等自己的脚步。一个母亲从陪你嘻笑打闹,到最后的默默注视,无一不再表达对孩子的爱。无论你走得多远都走不出她的心,无论你做了多少蠢事都是她永远的宝贝。爱,是只要你快乐;爱,是陪你走一辈子;爱,是默默的陪伴与等待。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想这就是对生命合伙人最好的阐述吧。

孩子通过我们而来,却不因我们而存在。他是一颗奇妙的种子,我们勤奋地“耕耘”,他却未必完全按照我们的设计开花结果。是呀,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天空,让他去自由翱翔,成长!

说明: 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fe7421a06c85ddf5f03a9844877c5c1.jpg 


高盟

我们对孩子都有一个奢望,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然而,不出意外地,每一个孩子最终都会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我们如果希望孩子成为和我们现在不一样的人,应该努力去做一个和我们现在不一样的人。

对自己发问,而不是孩子。把育儿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去寻求对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每天盯着孩子有什么变化。当自己觉得对孩子的一些问题表示担忧时,只要问问自己,如果未来孩子和我一个样子,我会觉得开心、难过还是怎样?如果回答是积极的,那就跟着自己的选择走,如果是否定的,那就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相比所有的技巧而言,真心和真实的父母更重要和可贵。

说明: 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1db017e515872acaba78b1206eb0905.jpg

孙留欣馆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人生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家庭事务的主次关系都在发生改变。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更应该关注孩子的人格培养,让孩子始终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拥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形成大气的格局、包容的性格,这才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东西。

孩子在家庭营造的文化基因的庇荫下成长,形成相应文化背景的人格,而文化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余地有多大。在书香中长大的孩子必定“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营造书香的家庭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成为终身成长型父母、终身成长型的孩子,于已于人都是件很好的事情。

最后,孙馆长谈起了图书馆工作中阅读推广的内涵:人人都是阅读推广人,从阅读开始,先影响自己,再影响家庭,继而影响他人。阅读推广实际上是以一个灵魂感染另一个灵魂,以一个行为传导另一个行为。他勉励大家要把阅读分享会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从而丰富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经验,提升图书馆的内涵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