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是哲学尽头的三个问题,我们每天都在为了生活而去忙碌,却往往忽视最基本的问题。希望当夜幕降临之时,人们能抬起头来,注视着那璀璨的星空。
《沙丘》
分享人:吉敏嘉(旅管185)
《沙丘》的背景是遥远的未来,那时候人类已经越出了地球,建立了恒星帝国。由三种势力控制整个社会,一是垄断整个恒星间运输的宇宙协会,二是恒星帝国政府,三是掌握行星领土的土皇帝(大公),这三种势力联合统治着整个恒星帝国。
在众多的土皇帝中,有一个亚崔迪公爵。亚崔迪家族一直在帝国占很大的势力,居很高地位。也许由于他的势力太大,国王感到会威协到自己的统治,于是找了个借口,将阿特列特的封地加以移封,贬到一个荒芜的星球阿拉基斯星去。
亚崔迪公爵被贬到阿拉基斯星,远离了统治中心,按理是可以使国王安心的,因为阿拉基斯绝大部分是荒凉的沙漠。不过阿拉基斯星却出产美兰基(Melange),那是一种类似香料的东西,是医治老人病的一种特效药物,拥有这种物质,就等于拥有最大的财富。
这引起了亚崔迪的仇敌哈肯尼男爵(Baron Harkonnen)眼红,他千方百计要从亚崔迪手中将这个星球夺取过来。他说服国王借给他所向无敌的沙杜卡军团,对阿拉基斯星发动猛烈的进攻。虽然亚崔迪和他的军队竭尽全力抵抗,但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亚崔迪最后自杀身亡。阿拉基斯星被军团攻占后,就变成了哈肯尼男爵的领土了。在这场变革中,被弗里曼人所尊敬的半弗里曼人行星生态学家Liet-Kynes也被哈肯尼谋杀。亚崔迪的儿子保罗和他的母亲谢西卡在混战中逃了出来。保罗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少年,但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意志。他们逃进沙漠中去,遇见了沙漠中生存的自由民弗里曼人。弗里曼人这些自由民,可以说是帝国中的法外之民,他们的战斗力很强,而且是一个很有团结精神的民族。他们在沙漠的腹地中建筑了很多洞穴,长期在地下生活。少年保罗为了使弗里曼人接受他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做了很多努力。在第一次接受弗里曼人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时,保罗预知能力被彻底激发,他因此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一切。这种特异功能使保罗称为预言之子,人们见证了预言中的基威沙兹·哈狄拉克,一个联系时间与空间的救世主,谢西卡也被尊为教母,弗里曼人将保罗视为他们的领袖。
在保罗的成长过程中,他掌握了驾驭沙漠中的大沙虫的本领,这些大沙虫在生产美兰基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保罗和行星生态学家Liet-Kynes之女加妮Chani相爱,结成配偶,成为了弗里曼人的一员,并将他会的搏斗技术传授给弗里曼的各个部落,使弗里曼人的战斗力迅速增强。
保罗·亚崔迪成为弗里曼人的首领之后,改称为保罗莫亚迪,他开始计划改造阿拉基斯星的气候,希望使沙漠获得水。有了水整
个经济及生态将会改造一新,这给基尼人带来了希望。
保罗莫亚迪的存生,渐为人知,他的势力一天天发展壮大,使帝国感到威胁。哈肯尼首先感到这死敌的生存,已威胁到他对阿拉基斯星的统治,于是又和国王策划一次新阴谋,要求再次派遣沙杜卡军团去征剿弗里曼人。
这一次,国王亲自出征,他率领沙杜卡军团,开始对阿拉基斯星进行残酷血腥的征剿。激战的结果,沙杜卡军团惨败,全军覆没,哈肯尼这阴谋家也被消灭掉,整个帝国因而改变了形势。在沙杜卡军团溃灭后,保罗成为最强大的弗里曼部队的领导人,他掌握控制了美兰基这种强大武器,也就掌握了帝国的经济,掌握了帝国的命脉,在这种形势下,弗里曼军团为了进行圣战,开始向宇宙进军了。
《沙丘》的第二部《沙丘救世主》仍以保罗为主人公,他率领的弗里曼军团所向无敌。在圣战中,成为整个宇宙的领袖,人类世界最终完全统一在马特提夫的宗教统治下。但这个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流血战斗,使弗里曼十分苦恼,他以最大的努力使极端混乱的宇宙恢复正常的秩序。
但是权力一旦掌握,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腐败。不到十二年,帝国内部产生的腐败又和旧势力的野心结合,使保罗陷于重重危机之中。在这场生死战斗中,保罗失去了视力和预知能力,但凭借先前的精准预知能力,他在完成了自己剩下的使命后,选择独自一个人踏上走向沙漠的旅程,他的地位将由下一个马特提夫担起。保罗是走向自己的死亡了,但人类的进程并不因他的死亡就告结束,相反,人类又走向理想的未来。
老师点评
我们为什么称之为“人”?中国科幻小说、电影等也在讨论这个问题。难道三体中执行阶梯计划的云天明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因为科技受限,云天明只有脑子漂泊到三体世界)
阅读延伸
这本小说要阐明的,是人生存在的意义。那么,《沙丘》提出了一系列的答案,来回答诸如下列的问题:人到底是什么?怎样才算是人类?人怎样才能真正配称为人?难道像哈肯尼这样邪恶的人物也可以称为真正的人类?在第三部《沙丘》小说《沙丘的孩子》中,也仍在提出这些问题,保罗的儿子列托二世在变形为有人面的大沙虫时,也算是人类?人到底是什么?赫伯特一直在寻找答案,他在小说中又不断以人性来回答。可是,这是个永恒的问题,永远都要人类自己去探索,以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至全。
《出师表》
分享人:彭国毅(机电176)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老师点评
首先自己要了解文章,可以结合一种欢快的方式来讲,要以大家都能够理解的方式讲述,讲故事要有一条主线。
阅读延伸
诸葛亮的优点:
一、博学多思。当年躬耕南阳。闭门十年精读经典,因而成为
饱学之士。
二、找妻子不以外貌为依据。年轻潇洒的诸葛亮,偏找了个其丑无比的黄阿丑。认才学不认相貌,天下男子有几人做得到?
三、一个战略理论家,一篇《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非常透彻。
四、勇于承担责任,如失街亭后,自贬三级。
五、重视科学,亲自发明木牛流马。
六、确定和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纵。
诸葛亮的缺点:
一、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将领去世后,造成青黄不接的局面,“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四、打击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很多虚有其表的人却得到重用。
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当时关羽不接受。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反埋下祸根。
段落分享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佳句赏析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rank Herbert《沙丘》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