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4岁的你会在做什么?喝着茶坐在摇椅上回忆自己的过往,或是子孙满堂,阖家欢乐,颐养天年。
无论如何你一定无法想象的是,84岁的耄耋老人,还在工作室里孜孜不倦,进行精准的数据测量,投入毕生精力为祖国进行国产芯片研发。
这位老人就是黄令仪,她说:“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生于战乱,努力深造,立誓救国
勿忘国耻,牢记历史。黄令仪1936年出生于广西南宁,而2022年恰好是七七事变85周年。
据老人回忆,她的童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当时整个中国民不聊生,战乱频发,自己也为了躲避日本战机的扫射,也四处逃窜。
在战争的残酷中,小小年纪的黄令仪看尽了人间冷暖,见过入侵者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践踏,也亲眼见过中国同胞在日军的蹂躏下丧失生命。
弱国被人欺,黄令仪从小就知道。于是,希望国家走出贫弱便成了黄令仪心中的远大理想。
黄令仪自己也没想到,在若干年后,她成为了“中国芯片之母”,成为了中国科技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真的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了科研一线,奉献给了她热爱了一生的祖国。
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黄令仪努力读书,学习知识。加上她很有学习天赋,成绩一直非常优异,所以初中毕业之后,黄令仪想要继续深造学习。
当时新中国才刚刚成立,大家普遍认为女子应当在家中维持家庭,读书学习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
许多人建议黄令仪的父母终止她的学业,让她去做当时的女娃娃应该做的事情,再加上黄令仪家境贫寒,拿不出更多的学费,因此父母也决定不再让黄令仪继续深造。
而小小年纪的她虽不懂怎么挣钱,但却懂得自己的心,她喜欢学习新知识,且不想放弃。
于是聪明的她去求助了当时的团委书记梁书记。而梁书记也不负所托,不仅帮她申请下了助学金,还亲自去劝说黄令仪的父母。
“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应该继续学习”。就这样,在梁书记的帮助下,黄令仪顺利考上了华中工学院。而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就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增强科技实力,提高国际地位,在重点培育高科技人才。凭借着在华中工学院出色的理科天赋与自身的勤奋努力,黄令仪被派到清华大学的半导体专业继续深造。
这一深造,便决定了黄令仪之后的科研道路会异常艰难。
百分付出,千般艰难,万分无奈
1984年的一天,黄令仪自己蹲在公司大楼前,双眼通红,泪珠止不住地滑落。极度的悲伤下,她哭不出声音,只剩下满满的委屈。团队一起为晶体管项目努力了十几年,却因为经费不足要被迫放弃。
自从到了清华大学学习半导体后,她发现了半导体事业对中国科研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黄令仪日日埋头苦干,慢慢地,她形成了自己对半导体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并且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和知识基础。
当她有能力自己进行科研的时候,黄令仪开了自己的实验室。其实只是个极其简陋破旧的小屋子,但是就是在这里,黄令仪和她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半导体二极管。
除此之外,黄令仪还不忘记传授知识给下一代,在科研的同时,她也带出了一批半导体领域的学生。这些学生后来也成为了国家半导体事业的重要力量支撑。
之后,作为人才,黄令仪被调动去了中科院计算机所工作。而黄令仪去到中科院的时候,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的科研专家带着实验器材和全部实验数据离开了。
只剩下来个空荡荡的实验室,这反而激发了中国科研人员的极大动力。大家意识到要想让中国的科研发展起来,谁都靠不住。唯有自己努力,才能使国家强大。
人员稀少,后备力量不足,资金短缺,那个时候的实验室面临着各种问题。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所有人齐心协力,绞尽脑汁,带着满腔的热情每日泡在实验室里。
1965年8月,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计算机二所正式诞生。其中,黄令仪的团队负责研发半导体三极管。三极管的难度远远大于二极管,出乎意料的是,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之下,仅仅不到一年,半导体三极管便成功研发。
紧接着,在半导体三极管的基础上,1966年,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也成功研发,代表着我国在微型计算机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之后,为了乘胜追击,继续加快中国科研的步伐,整个团队又不辞辛苦地接下了晶体管项目,再次开始了日以继夜地奋战。
十几年一晃而过,而就在晶体管项目取得重大成果之时,1984年,他们的晶体管研发项目被终止了。只有简单的一个理由,没经费,芯片研究恐怕无法进行。
资金不足就要终止几十年来的这么多努力吗?现在停止意味着中国芯片事业又会止步不进,意味着中国科技“无芯”的缺陷依旧无法弥补。
但就算一朝回到解放前,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所有的实验只能搁置了。带着不甘和遗憾,黄令仪以及项目人员也只能服从调配,去到其他部门继续工作。
重燃斗志,放弃退休,加入龙芯
1989年11月,黄令仪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国际芯片的展览会。但是令人意想不到,整个展览会上,竟然没有一个中国展位!
黄令仪深刻地记得,1963年的中国,在芯片事业上的成就与全世界相差不多。而1989年的今日,竟然已经发展成了天壤之别。
这件事情给了黄令仪莫大的打击,小时候立志为中国洗刷耻辱的黄令仪又回来了。她深刻感到中国芯片事业不能再停滞不前,亟需大刀阔斧地干一番事业。
回国后,黄令仪召集团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芯片研究之中。
用了将近十年的付出和努力,在2000年的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上,黄令仪带着自己的团队一共32个人来到了德国纽伦堡。最终他们设计的芯片专利获得了银奖,中国的芯片事业算是有了微小的进步。
但是,芯片在国际上获奖,在国内却无用武之地。我们只拥有了设计芯片的技术,却缺乏制造芯片的设备,空留一纸奖状又有何用?黄令仪失望地说:“一个科技工作者最大的痛苦,就是他用心血灌溉的珍贵芯片做出来了,却没有用!”
在当时的中国,半导体领域处于弱势,而我国巨大的市场则是优势,所以我们不断依靠国外的技术来开拓国内的市场。而很显然,这不是长久之计。
当时的中科院有一个研发员名叫胡伟武,他和他的团队也发现了这一点,故而不约而同的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研制国产CPU。而胡伟武就是后来的中国芯片之父。
胡伟武团队的这一提议也得到了中科院的支持。2001年,龙芯课题团队成立了。团队虽成立,但却面临着研发人员严重不足的难题。
胡伟武对黄令仪说:“我要让全体中国人都会设计CPU!”而黄令仪显然是找到了知音,激动地说:“要设计出真正的‘中国芯’!”。
就这样,2002年,黄令仪毫不犹豫的加入了龙芯团队,领衔负责CPU的物理设计。而这一年,黄令仪已经66岁了。
永远不停下前进的脚步,66岁的黄令仪放弃了退休,带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继续奋战在“中国芯”的第一线。
经历过之前晶体管项目的失败,再加上她使用的研发技术还是十几年前的那一套,早已不适应2000年的芯片研发,黄令仪倍感压力。
但是她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技术落后,就去学新技术,知识不足,就去补新知识。于是,你总能看到一个头发已经渐白的老人在实验室里认真的看书学习,认真的调试设备进行研究。
耄耋之年,初心不变,造“中国芯”
2020年1月6日,黄令仪获得了CCF夏培肃奖。该奖由计算机学会颁发,获奖理由真实而动人:“黄令仪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在研发一线,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过程,为我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从黄令仪加入龙芯团队以来,几乎没有认真休息过,连晚上睡觉都是芯片研发,生怕哪个数据做错了得全部重来。毕竟年事已高,不停地工作也使得黄令仪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那一天她突然感到自己的脖子不能转动,医生直言是她工作时间太长,应当少看电脑,多卧床休息。于是,黄令仪每日不安地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芯片的进展。
在不久之后,好消息传来,龙芯团队成功研发出了龙芯1号。随着科研开始进步,黄令仪的身体也开始恢复。
为了继续打破国外对中国的科技限制,黄令仪以及所有的科技人员通力合作,继续奋起前行。在“非典”横行的艰难时局下,2005年,龙芯2号也成功研发。
未能好好休息,黄令仪紧接着又投入到龙芯3号的设计中。先后经历了许多次失败,黄令仪也曾有过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也许无法成功研制龙芯3号。但是每次她想放弃的时候,少时的梦想总是在耳边萦绕,“要为中国洗刷耻辱啊!”。
2018年,黄令仪以及科研团队们不负众望研制出了“龙芯3号”。这一成就不仅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
当时我国每年花费在芯片进口上的费用高达2000多亿美金,折合人民币高达上万亿元。
龙芯1号和2号主要是面向工控、行业应用和终端应用的小CPU,而龙芯3号则是面向桌面和服务器的大CPU,主要应用于网络安全、办公,但是它主要用在政府、能源、金融、交通、教育、装备等行业。
“龙芯3号”的诞生意味着我国通过自主研发、科技创新,实现了以自主CPU和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硬件建设,又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了龙芯3号的优化改进,使其能够同时具备市场以及技术优势。
事实证明,“龙芯3号”最终应用在了中国高铁、导航系统等各个领域,打破了外国对我国的技术垄断,直接为中国节省下了上亿万元资金。
2019年末,好消息又一次传来,黄令仪团队研发出“龙芯3a”处理器,震惊美国。人们无法想象,中国的一个84岁的老人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性能与美国相当的处理器。
结语
热情会一直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黄令仪确实做到了。她的一生,就是为中国科研奉献的一生。无所谓年龄,不惧怕艰难,永远带着赤诚的心前行。
黄令仪目前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作为中国科研的一份子,她始终记得她的愿望“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资料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