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

中国院士:民族脊梁,国士无双(一)

来源:图书馆  时间:2023-05-26 11:06:58  浏览:

院士的由来

院士Academician)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最高荣誉称号,院士(Academician)的称谓源于Academy,Academy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的英雄。希腊人为了纪念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个以Academy命名的幽静园林。在建园后的916年的时间内,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动的学者,纷纷在园内讲学,进行自发的学术活动,因此,其后的许多学术团体都自称为“Academy”。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到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Academy”。此后,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

院士在中国

中国,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1948年,近代中国最早的院士制度诞生,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院士,包括数理组的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叶企荪、严济慈、李四光、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等学术大师;生物组的贝时璋、童第周、胡先骕、戴芳澜、汤佩松、俞大绂等著名科学家;人文组的胡适、陈寅恪、顾颉刚、赵元任、金岳霖、冯友兰、郭沫若、梁思成等一流学者。

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233人,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学家进入新中国第一批院士学部委员)的行列。1955年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包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部30人、化学部22人、生物学部60人、地学部24人、技术科学部36人,以及人文社会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部61人。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选聘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233人。

20世纪80年代,为了加强工程技术及工程人员的重视程度,一些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提出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问题,为那些做工程的人提供一个荣誉机构。经过近十年的努力,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第一批工程院院士,有不少是中科院院士,比如钱学森、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闵恩泽、路甬祥等,这些人就是大家口中真正意义上的双院士。

目前,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官网和中国工程院官网统计:中国科学院共有院士824人,外籍院士129人;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917人,外籍院士110人。

国家智力与思维智库

国士无双,院士们是冲击科学前沿的顶尖学术翘楚,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创业时期,他们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于艰难中前瞻思考国家科技事业的长远未来,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科技声望;新世纪以来,他们活跃在科技创新一线,带领我国科技队伍向国际最前沿发起冲击,展现出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新创造精神,他们是和平年代的民族脊梁和爱国英雄。

学海无涯”栏目将推出“中国院士:民族脊梁,国士无双”系列专题,号召师生学习院士们严谨治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心系祖国、造福社会的伟大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