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读书分享会

尊师重道

来源:图书馆  时间:2020-09-17 14:57:36  浏览:

2020年910日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尊师是一个民族礼貌进步的体现,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在《论语》、《庄子》、《贞观政要》等文学典籍中,都提出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因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品德高尚的师者,不用过度展现,便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花开花落花相似,夏有鸣蝉室已空。莘莘学子夏去秋来,老师的三尺讲台依旧不变, 岁月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却带不走黑板上那点点的字痕那一只粉笔超越的梦想。

 

《尊师重道的思想》

分享人:秦梦微(导游191)、马慧超(电气192)

所谓尊师,不仅是对师者表达敬意与崇尚,还要对老师所传授的表示重视。是文化传统,乃至真理,包括学术道德的全部。所以尊师重道四个字总是连起来说。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求学尊师的典故。例如《宋史·杨时传》里记载:宋代学者杨时有一年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zuò),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

 

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得程门学派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古人的求知若渴和对先生的尊重让我们由衷地敬佩,东晋王修《苟子》中有一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是啊,百年之计,教育为先,若教育落后,这个国家该有多贫穷?我国1905年废除科举制,推行学堂教育,近百年来,它走过了一条曲折而持续发展的道路。直至今日,我国的教育规模已经立足于世界前列。从拿来主义,到创新为潮,从崇洋媚外到刚直不阿,从学习别国的技

 

术到崇尚自身的文化魅力,我国的教育付出了很多努力。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行业人士走进大山,只为那渴望知识的心灵之火不被熄灭。更多的教师志愿者也在连绵的青山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为时代付出了青春,连绵的大山,却是他们永恒的青春。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这样一段: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若国人都有这般求学毅力,何愁国业难成?

近代有毛泽东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勤于政务,但当他有点空闲时间时还是会去拜访自己的老师,询问老师的近况,用自己的稿费给老师添置衣物和生活用品,毛泽东先生对他的师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也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此外还有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老师栽培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确的道出了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我们的技艺会在学习中得到升华,我们的思想会在学习中得到进步,我们的能力会在学习中得到增强。可是,我们的品性呢?我们的品性是否会随着技艺的升华而逐渐沦丧,我们的品性是否会随着思想的进步而逐渐堕落,我们的品性是否会随着能力的增强而逐渐蒙昧。我们需要保持品性,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尊师重道的品性。尊师,尊重教诲过我们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是在进步中成长,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教导下得到升华。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去拜访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将他的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垂首。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此,从古至今,尊师重道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这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若一个社会是这样的状态: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那么这个时代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尊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先贤以及作品。中国上下五千年,出现了无数的行业和在各自领域取得极高成就者,他们无法长存于世,但他们的作品却是亘古流传,他们虽然没有直面的教诲我们,但是他们的著作,却能给我们深深地上一课。我们不该也不能诋毁他们,我们不该也不能讽刺他们,每部时代之作,都有时代的烙印,我们不能因不合时代潮流而弃之不顾。拾起文脉,是我们不变的使命。

 


        重道,是对别人经验和成果的一种尊重。周围的人、晚辈们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进步,或许我们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更远,站得更高,我们还是需要尊重他,因为这是他付出了辛勤劳动换回来的结果。有很多人,对前辈们的科学理论热嘲冷讽,可是他并没有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环境,仅仅只是运用当下的科学水平和理论知识,对当时的理论进行评头论足,这是不可取的。

重道,是对伦理道德的一种尊重。道,既是寻求学问的道路,也是伦理道德。我们重道,不仅仅尊重学术上的道,还要尊重人伦上的道。孔子的克己复礼,告诫着我们时刻警醒自己,注重伦理道德。

孔子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地汲取着前辈的经验和理论,尊重人伦道德,尊重法律法规,只有怀着尊重的心态去学习,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只有怀着尊重的品性去追求,我们才能顺着前辈的脚印走得更远。心怀尊师重道的品性,人生路上必将能看到更加美丽的风景。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这两句话不仅在北师大师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在其他高校也有不小的反响。在许多特定的时间、场合,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话来概括中国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称誉教师队伍的优秀品质。学为人师,行为师范之所以能够在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具有较大的感召力、感染力,与它本身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文献当中,蕴涵着丰富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思想资源。南朝人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记载,南朝士林名流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北周诗人庾信称赞时人陆逞:“事君惟忠,事亲惟孝,言为世范,行为士则。《旧唐书》赞颂唐文宗文章可以为世范,德行可以为人师。苏轼曾称誉同代人李常才本天授,学为人师等等。这些文献中虽然出现了为人师为世范等词语,但他们褒扬的对象并不是教师,而是帝王显宦或官吏士人。这些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士大夫群体中道德文章的典范,是士林楷模的标准,是为人行事的典范,真正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原则的,就是君子。应当说,“君子是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对主体——人最高的要求,也是我们探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一个重要概念。


  佳句赏析

 

为学莫重于尊师。

——清末·谭嗣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前苏联·捷尔任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