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痴之人古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亦有“衡乃洞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今有“国学大师黄侃痴书”、“学者闻一多醉书”、“数学家张广厚吃书”。书的起源或许有待考证和商榷,但它毋庸置疑是冠古绝今的伟大创造:现实空间,尚有双脚不能踏足的远方;文字世界里,却能以阅读做桨徜徉于浩瀚星河。
读诗词品意象之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曲折委婉,含而不露;“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无情,人有情,月遂有情;“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长亭依依惜离别;“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雨、梧桐,别有一番愁滋味上心头。
散文亦被称为美文。读美文的质朴,炫丽、平淡。雅人说俗语,俗语也变得雅致。季羡林撰文亦“真”亦“朴”,是从心灵深处流出的潺潺清泉;“中国历史文化散文第一人”余秋雨撰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贾平凹撰文浓如酒醇厚绵长,淡如溪水清纯透明;汪曾祺撰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余光中撰文兼阳刚与阴柔,知性与感性,梁实秋言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读小说读懂生活。小说就是生活本身,平淡无奇又绚烂无比、浮夸且出人意料,像极了人的命运。小说如戏,戏如人生。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是你,也是我,他曾年轻,曾一身傲骨,他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世俗,人人皆如是;余华说:“《活着》是写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平凡的世界》是时代的眼睛,我们透过这双眼睛看见时代,反观自己,洞见一切,路遥“以命搏文”,给卑微的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光亮;《一地鸡毛》里的小林认为:“他家里的豆腐馊了,比八国首脑会议更重要”,刘震云曾谈到“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
道德经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万物因何而生,归于何处?读自然、社会科学著作探索众生万象。“无论是辉煌的星系耀斑,还是决绝的恒星坍缩,无论是星系之间的远别,还是智慧生命的孤独,都开始于‘零’。宇宙起源于奇点,终将归于奇点。”——《时间简史》。科普界一代宗师乔治•伽莫夫先生在《从一到无穷大》中写:“如果你吃过早饭便从地球出发,那么,当降落在天狼星某一行星的表面上时,正好可以吃中饭。要是你的时间很紧,吃过午饭后马上返航,就可以赶回地球上吃晚饭。不过,如果你忘了相对论原理,那你到家时准得大吃一惊:因为你的亲友会认为你一定还在宇宙空间中的什么地方,因而已经自顾自地吃过6570顿晚饭了!地球上的18年,对你这个近于光速的旅客来说,只不过是一天而已。”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人类智慧与文明被文字记录下来,装订成册。现代人在浩如烟海的书册中读乾坤,读天地,读古今,反观内心,探索人生的奥义。
古时,古人捧卷而读;如今,人们更多使用数字化载体阅读。从木牍、竹简、缣帛、纸张到数字化载体,穿越几千年,绵延不息的是阅读。在“一屏万卷”的数字阅读时代,“万卷书”的电子资源触手可及,“坐拥书城”的现代人如何成为更好的阅读者,如何通过阅读实现更好的生命体验与心智的成长,是每一位爱阅读的人最重要的议题。
6月24日下午,图书馆以“如何更好地阅读”为主题,开展了读书分享活动。图书馆副馆长郭美莉、阅读推广部馆员与办公室部分馆员参与活动。与会成员分享了关于阅读方面的书籍,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1.《如何阅读一本书》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分享人:尹玲敏
这是一本实用类的书籍,旨在教授如何有效地去阅读一本书,发掘书中的知识,深刻地理解一本书,与作者共鸣。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读书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是最基础的阅读,只要具备识字的能力即可。
“检视阅读”就是利用最短的时间抓住一本书的重点,这个阶段需要知道书的种类以及书的主题。
“分析阅读”在本书中有大幅度篇章来介绍,它是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分析阅读”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我们要剖析书中的知识,从一个读者的视角中去分析作者的意图,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自己去寻找答案。没有一本书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存在很多瑕疵。我们需要对书的作者提出质疑,这个质疑一定是承认作者的一些假设之后提出的,不是毫无根据。经过分析的阅读,能了解一本书的主题和整体框架,能更有效地去理解书中的知识,甚至站到作者的高度,指出作者的不足,当然这过程需要对书中的知识了解得十分透彻并且拥有自己的见解。
阅读的最高层次就是“主题阅读”,其方法就是针对同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书籍,这是一个相当耗时的过程,也是最困难的过程,但是完成了主题阅读过后,就会对该主题十分熟悉,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真正阅读的时候,只需要用几种常用的规则去阅读,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也就是说,规则之间是相通的。虽然阅读方法很重要,但是只有真正有用的书才值得使用这些方法。而什么叫有用的书呢?就是超越自己能力和头脑的书,只有阅读这些书籍,才能帮助思想和头脑的增长。
阅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所有的阅读都需要主动地去进行,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孩子,你是在为自己读书》周舒予
分享人:张敏
你在为谁读书?为父母,为老师,还是为你自己?书名给了我们答案:你是在为自己读书。
本书开头就引用了龙应台的一段话:读书不是为了与人攀比,而是让自己掌握更多选择的权利,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从而获得成就感与尊严,最后快乐便不请自来。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此类书籍,作者把这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好几个与学习有关的观点,每个观点都会列举许多名人故事。
很多时候,事情的成功与否不是看我们有多大的兴趣和热情,而是看我们用什么方法与技巧。如果方法得当,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方法错了,那么花费再多的功夫和精力,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其中,鲁迅的“读书六法”让人记忆深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博览群书,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读书“六法”。
一是多翻,不管手头上有什么书,都要拿过来翻一下,或者是读几页内容,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二是设问,每每读一本书的时候,都先大概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随后还要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文。
三是跳读,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难点,要认真钻研直至弄懂,但是对于一时无法弄懂的难题,不妨暂时先跳过去,继续往下读,在读后面的内容时,没准就会搞明白前面遇到的难题了。
四是背书,鲁迅的背书方法有些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字,他把书签夹在书中,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之后,他就会默诵,以加强记忆。等到书签上的10个字都盖住了之后,也就把全书都背下来了。
五是剪报,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这种方法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非常整齐,而且有严格的分类,每一页上都有批注。
六是重读,凡是读过的书籍,隔些日子,鲁迅就会重新读一读书中标记出来的重点,这样花费的时间不多,又会有新的收获。
除了鲁迅的“读书六法”,还有毛泽东的“三复四温”式读书法、华罗庚的“厚薄”读书法、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读书能够让人变得智慧、谦虚、有学识,最终让你成为一个优雅且出色的人。”读书可以让自己受益无穷,所以为了自己,认真享受读书的过程吧!
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日]奥野宣之
分享人:邢昕昕
奥野宣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和TBS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对漫长人生中读过的书而言,人类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如果想在读完每一本书后都有扎实的收获,就需要有技巧地写读书笔记,并养成长期的习惯。
传媒毕业的奥野宣之创造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涵盖了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提供了一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他倡导有目的性的购书,让读书从一开始就充满主动性;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养成随时记录心得体会的习惯;学会摘抄,让原书精髓与自身思维的火花交相辉映;完善整理归档工作,做好的笔记需要反复重读才能凸显其价值。他还从自身经验出发,介绍了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有效的小窍门。
读书笔记会帮助我们改变读书方法,而读书方法的改变又会带来思考方式的转变。如果你也想见证这段神奇的转变,那就从现在开始,随时把笔记本带在身边吧。
4.《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 王蒙
分享人:许茂丰
《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著名作家王蒙的13篇读书与写作之道。
我们如果养成了一个“爱书、释书、疑书,多向思维、触类旁通”的习惯,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读春夏秋冬,读荣辱盛衰,读悲欢离合……名家谈读书等等,对促进全民阅读就有示范意义。本书记录了王蒙先生关于读书和写作的主张。他在序言中直言当今光盘(多媒体的音像传播)代替读书之趋势可能造成精神能力的退化,阅读不等于浏览,信息也不等于学问。并寄语读者与白痴浏览、八卦阅读和趣味泡沫作斗争,用脑阅读,用心阅读,用阅读攀登精神的高峰。
人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寂寞感和局限性。人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生命是有限的,而你渴望了解和体验的东西又是无限的。没有不重要的事,大事要描写,要关注,小事则更加重要。文学让人们感动的恰恰就是某一个细节。所以,文学是最动人的力量。从文化部部长到作家,对王蒙而言,读书是一种经验的审度与审美的感悟。他提出,读书需趁早,要像读书一样读生活。通过学习人文社科类书籍,可以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和现象的洞察力和客观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由2016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出的15本好书中的其中一本,此次评选由26所高校的30个读书会投票产生。阅读人文社科书籍能培养一个学生对社会公正的价值观,培养社会道德,提升自我的意识水平,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蒙,中国当代作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在多所高校任教授。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百部小说。2015年,王蒙作品《这边风景》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5.《这样读书就够了》 赵周
分享人:郭一幔
我们一生都在为职业与事业的发展做知识准备。如果要通过传统的读书方法来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就是活五百年也不够。赵周的这本《这样读书就够了》帮助我们去感受书籍,去理解、掌握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逻辑内涵,用有限的时间读懂更多的书籍。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上海天翼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月庆
本书作者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赵周是中国管理资源网专职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聘讲师,《销售与市场》专栏作家,拥有浙江大学物理学系理学学士学位,曾在阿里巴巴集团、华数集团、枫林晚文化传媒等知名企业从事客服与销售管理相关工作多年,历任市场营销总监、客服总监、副总经理等工作,对全营销链(市场、销售、客服)的工作都具备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赵周老师创立的拆书帮在全国有42家分舵,700余位拆书家,覆盖全国40多个城市,每周深度影响数千人的阅读方式。
赵周老师是一位实用主义者,他把“致用”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有别于学校时期的学院式学习,赵周老师的理念更加贴近于当下职场人的学习诉求,也就是读书要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拆书法的核心是“学以致用”。一本书在拆书法面前,没有序言,没有前后章节,也没必要费尽心思去理清作者的思路逻辑。只看这本书里有没有我们关心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其他的一概无关。再对我们关心的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做规划运用到下次行动中。与传统漫无目的读书方法相比,拆书法更有针对性,效率也更高。
以这个理念为根基,作者提出了RIA便签读书法。R是阅读,I是复述,A是应用。
首先,用较快的速度阅读书籍的内容。遇到书中的理论、建议、观点或者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对我有多重要?如果对自己比较重要或者觉得很有用,则放慢速度细细精读。
第二步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相关的内容。这个内容可以是你从中获得的启发,也可以是有价值的提醒,把它写在便签上。
第三步是描述相关经历。即针对这段信息,自己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者看到别人是否遇到过此类情况,把它写在便签上。
最后是规划今后的应用。尽量先考虑应用的目标,然后再写下达成目标应实施的行动,成功的经历要考虑如何延续,失败的经历要考虑如何避免,写在便签上。
通过这种方法,书本的知识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能够和自身相关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以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把书上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提升。
其实,阅读并没有一套标准的方法,不同的书,不同的目的,对应着不同的阅读方式,我们要做的便是灵活以对。时间少就选择泛读或者拿几本经典书籍精读,记不住就可以采用写笔记的方式来记录,想要有实际的提升不妨试试RIA读书法。
正如弗兰西斯•培根说的:“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最后,郭馆长做总结发言,她指出书籍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人类在阅读过程中对自然与人性进行思考、辩证,促进了心智成长。人要在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把阅读根植于心,让它生根、发芽。谈到阅读的方法,郭馆长指出:人要反观自己,窥见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首先从兴趣点着手,进行广泛阅读,然后上升到主题阅读,这是阅读的升华,也是心智的升华。
苏轼曰:“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书富如海,不能读尽,择“所欲求”的书籍而读,这些字入了人心,入了血脉,形成了一个人的灵魂骨骼。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教育家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开卷有益,读出广袤朴素的心,读出宁静柔和的容貌和气韵,仰首眉里带笑静水流深,俯首融化一个现世的浮尘。
阅读清心,阅读养心,阅读悦心。